洛杉磯霧霾,告訴我們什么?
來源:aaa作者:北美購房網
掃一掃,隨時看
正當許多人還在熱衷討論裙子、洗發液、互聯網思維的時候,柴靜和她的團隊帶著《穹頂之下》「duang」的一下席卷了整個朋友圈。
視頻中的柴靜問的那一個個問題,像是一個個巴掌啪啪打到每個人的臉上,讓人羞愧難當,這就是我們必須生活的城市,賴以生存的地方。
由兩位美國記者撰寫的 《洛杉磯霧霾啟示錄》一書,將洛杉磯人民耗費60多年力戰霧霾的歷程真實展現。本書作者雅各布說:“如果回過頭去看,你會發現真正推動這項事業的是那些普通的民眾。”
花費了半個多世紀,洛杉磯才真正趕走霧霾
解放周末:洛杉磯霧霾是怎么產生的?
曹軍驥:1943年7月,洛杉磯出現了第一場非常明確的煙霧污染,當時空氣中彌漫著淺藍色的濃霧,帶有刺鼻氣味,很多人把汽車停在路旁擦拭眼淚,人們一度以為是受到了日本化學武器的攻擊。剛開始,各界人士都很茫然,不知所措,經過大概10年摸索,加州理工學院斯米特教授率先發現,污染來自機動車與工業尾氣的光化學反應產物。
解放周末:洛杉磯在很長一段時間被稱為“煙霧之都”,為此付出了昂貴的代價。
曹軍驥:是的,即使在發現霧霾起因后,洛杉磯仍花費了半個多世紀才真正趕走霧霾。
解放周末:是什么導致洛杉磯花費了如此之長的時間趕走霧霾?
曹軍驥:從1943年第一次霧霾的出現到1970年《清潔空氣法案》的出臺,洛杉磯經歷了整整27年,遇到各種各樣的阻力。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政客不積極參與污染治理,其中就有曾任加州州長的里根總統;工業界、汽車制造商等利益相關方不僅不配合,還通過其政治影響力干擾相關立法進程;民眾也對污染治理的相關稅收、對車輛強制年檢等制度存在不理解;而城市的發展又帶來機動車使用規模的一再擴大,使已經良化的環境再度惡化,陷入 “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的怪圈。
治理污染,靠抖機靈耍小聰明是沒有出路的
解放周末:洛杉磯漫長而曲折的治霾過程能帶給我們哪些啟示?
曹軍驥:首先必須高度重視科學研究,找準污染控制的基本方向。洛杉磯很早就啟動了空氣污染的科學研究,成立了專門的機構進行高水平的科技攻關。1968年成立的加州空氣資源局,幾十年來引領了美國空氣污染的科研水平、控制技術、標準制定、法規條例等進程。
其次,對污染治理的長期性要有足夠的認識,不能寄希望“畢其功于一役”。在被污染逼得走投無路的時候,洛杉磯政府曾被迫向公眾求助,但令人沮喪的是,在研究了汗牛充棟的各種“奇思妙想”之后,發現沒有一個是管用的。事實證明,治理污染必須步步為營,穩扎穩打,靠抖機靈耍小聰明是沒有出路的。
解放周末:在霧霾污染發生的頭幾年里,當地政府官員、高級管理人員還在公開場合信誓旦旦拍著胸脯承諾幾年內就要改善這種煙霧污染。
曹軍驥:實際上,洛杉磯盡管投入巨額資金、巨量資源、巨大努力,進行了人類有史以來最長時間、最大規模的污染控制實踐活動,但直到作者2008年成書時,甚至是今天,它的污染仍高居美國各大城市之首,由此可見污染控制的艱巨性。
洛杉磯空氣質量的改善,除了依賴科技進步,主要還是多種方式、多種手段、多個部門來共同治理的結果。它不僅與污染源控制有關,也與能源結構調整、產業結構轉換、人民生活方式轉變等有關。
解放周末:本書作者雅各布說:“如果回過頭去看,你會發現真正推動這項事業的是那些普通的民眾。”
曹軍驥:霧霾在天上,它的“根”卻在地上,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舒適但高能源消耗的現代生活方式帶來了嚴重污染,很多人仍在妄想單純憑借不斷發展的科學技術來治理污染,而不是從根本上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這顯然是天真的。
解放周末:正如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答記者問時所說:向霧霾等污染宣戰,不是向老天爺宣戰,而是要向我們自身粗放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宣戰。
曹軍驥:對普通民眾來說,身體力行節約能源依然是個人層面上對抗霧霾的最強有力的手段。我想特別指出的是,民眾對正確的治污理念要配合國家和政府進行貫徹。加州最初在高速公路上推行拼車政策時,民眾一致反對,導致當時的州長杰瑞·布朗下臺,后來實踐證明杰瑞提出的政策是有遠見的。在治霾這件事上,作為個人和利益團體必須服從大局,我們不能像洛杉磯那樣,“花了35年來消除煙霧,其中30年對抗政客,5年治理煙霧”。
估計大范圍霧霾消除可能需要5到8年時間
解放周末:除了洛杉磯,世界很多國家不少城市也有過艱難的治霾經歷,有哪些值得我們借鑒?
曹軍驥:作為煤煙型污染的典型,倫敦曾經在煙霧事件中傷亡慘重,在短短數天之內造成了4000余人的直接死亡。在此之后,英國政府通過了《清潔空氣法案》,改變能源結構,減少煤炭用量,搬遷污染嚴重的重工業和發電廠,并在后續法案中對廢氣排放進行了嚴格規定。其治理也花費了20多年時間,作為煤炭消耗第一大國,其經驗和洛杉磯的相關經驗一樣,值得我們借鑒。
解放周末:洛杉磯治霾花了60多年,倫敦花費了20多年,我們也需要花上幾十年時間嗎?
曹軍驥:相比上世紀40年代的洛杉磯,我們現在對空氣污染的研究手段已經翻天覆地,科技工作者有信心也有能力盡快找出治理霧霾的先進科技手段。有別國成敗得失經驗在前,我國的環保相關立法和執行會更有效率。況且,我國政府和人民遠比當年的美國人要團結,在享受現代文明成果的同時治理空氣污染,已經成為全社會共同的認識和呼聲。
大家很關心,我國需要多少年空氣質量能達標,如果一定要我給出一個時間,根據目前的數據判斷,我個人的謹慎估計是,PM2.5等空氣質量指標需要20年左右的時間達到國標,大范圍霧霾消除可能需要5到8年時間,我說的這個時間概念,是在全社會高度重視、方法對頭的前提下。
(《洛杉磯霧霾啟示錄》,[美]奇普·雅各布斯、威廉·凱莉著,曹軍驥譯,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曹軍驥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所長、亞洲氣溶膠學會主席、國際空氣與廢棄物管理學會中國學會主席。主要從事大氣氣溶膠與環境、細顆粒物(PM2.5)污染等研究,是亞洲唯一榮獲Frank A.Chambers國際空氣污染控制杰出成就獎的科學家。
來源: 這才是美國
本網注明“來源:北美購房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北美購房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北美購房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