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南華早報》報道稱,上周三中國外匯管理局已放寬人民幣資本外流管制,銀行可以自由處理對外人民幣支付,以及企業和個人客戶的匯款要求。4月19日,這一舉措已經開始實施,中國央行通知各金融機構,處理跨境人民幣支付時不必再保證流入大于流出。這被視為近來第一項放松資本管制的舉措。
突發!外匯管制放松了?釋放信息量巨大!
掃一掃,隨時看
據《南華早報》報道稱,上周三中國外匯管理局已放寬人民幣資本外流管制,銀行可以自由處理對外人民幣支付,以及企業和個人客戶的匯款要求。4月19日,這一舉措已經開始實施,中國央行通知各金融機構,處理跨境人民幣支付時不必再保證流入大于流出。這被視為近來第一項放松資本管制的舉措。
如何解讀呢?
往外匯人民幣,已經不再有限制。不過,要注意的是,這里放松的是對人民幣匯出的限制,而不是美元。但是,離境之后,人民幣便不受內地當局的監管,可以在香港或其他離岸中心兌換為硬通貨。
為什么突然放松管制?
去年,人民幣貶值預期強烈,前10個月跨境人民幣收入3.1萬億元,跨境人民幣支出5.1萬億元,凈流出人民幣2萬億。收支平衡面臨巨大壓力,外管局只好緊急應對,嚴格管制資金流出,個人出國留學的5萬美金都不允許匯出去,企業境外投資的錢匯不出去,致使境外直接投資全面暫停,包括央企在境外的投資也暫停,一帶一路戰略推進中斷。
今年以來,我國跨境資金流出壓力明顯緩解。央行此前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3月末,我國外匯儲備余額為30090.88億元,連續第二個月上升;3月末央行口徑外匯占款余額較2月減少546.91億元,為連續第17個月下降,但降幅較2月進一步收窄。
有很多人總結說,是人民幣貶值的預期已經到頭,但事實是年前外匯管控結果的體現。這是人為管控的結果,而不是市場發展的結果。
外管局新聞發言人、國際收支司司長王春英表示,2017年一季度,我國外匯收支狀況主要呈現幾大特點,包括銀行結售匯和涉外收付款逆差大幅下降;外匯供求逐步趨向基本平衡;第三,售匯率同比明顯下降,企業外匯融資規模回升。
面對目前的情況,進行適時的放松管制是有必要的。
但是,這就是外匯管制放松的真正原因嗎?
其實不然,這與之前發生的一件事情和之后將要發生的一件事情,有著密切的聯系。
之前國外對中國進行的外匯管制的意見就很大,外資賺的錢都出不去,供應商款都付不了,弄的外資很惱火。
而本月初進行的“習特會”可能已經涉及了這個問題,具體表現為:特朗普曾指責中國是“匯率操縱國”,習特會后一周,特朗普就改口了。
其實,匯率只是特朗普的一個談判籌碼。從本質上說,在匯率問題上,中美兩國的訴求是一致的——特朗普不愿看到人民幣匯率往下跌,那樣更有利于中國出口,沖擊美國制造業;而中國政府也在用各種方法防止匯率下跌。所以,兩者一拍即合,便不會在匯率問題上再有矛盾。
4月19日,國務院出臺的“關于2017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十項重點工作的意見”,其中一項就提到“要深入推進利率匯率市場化改革”。人為控制外匯不許流出,那還叫什么市場化呢,市場化改革的匯率就得讓市場說了算。
所以,中國這邊做出的舉動,就是突然放松了對外匯的管制。
另一個重要原因便是5月份將要召開的“一帶一路峰會”。這個峰會是非常受重視和受矚目的一次會議,它的召開也預示著中國建立的國際新秩序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可想而知這次峰會是多么的重要。
而年前的外匯管制迫使一帶一路戰略推進中斷,所以,這次的寬松,也正是為一帶一路戰略的順利實施,做出的實際舉動。
其實,以上的兩件事情都只是表面原因,其根本原因還是為了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外匯管制不利于人民幣國際化的實施。試想,沒有自由的貨幣市場,人民幣的國際化化從何說起呢?
外匯管制放寬后,市場化的利率會怎么走?
美國也不希望中國跟其他國家一樣,競爭性貶值,畢竟美元走的太強,對美國經濟復蘇不利。
中國更加不希望大貶值了,不然資金都流走了,沒錢了,國內的資產靠什么支撐流轉?沒外匯,怎么進口石油,大豆等中國依賴的產品。
現在因為國內資產泡沫太大,市場對人民幣的貶值預期依然存在,外匯管控放松后,大概率上資金還會繼續凈流失,未來會流失多少,其實還是取決于能不能看到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希望,中國抑制資產泡沫的速度和決心,以及中國的改革能否成功。
那如何才能不貶值或者說放緩貶值的速度呢?
如果資產泡沫繼續發酵,很多人會擔心泡沫破裂,對中國經濟不抱希望,從而繼續轉移資產至國外避險,那外匯就會繼續流失,匯率坍塌,從而進入惡性循環。
所以,從這個邏輯而言,中國已經到了不得不抑制房地產泡沫的階段。
有很多觀點認為的,地方政府財政需要房地產來還債,中國經濟增長依賴房地產發展,政府無法承受房價下跌等等。其實,這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問題。而現在最需要解決的就是人民幣貶不貶值這個主要矛盾。
那要如何抑制資產泡沫呢?
最直接的方法無疑是緊縮貨幣。
過去很多年,基礎貨幣的供應,主要來源于外匯占款。目前基礎貨幣的投放來源從外匯占款轉變到了其他公開市場操作工具。如2015年以來,央行主要通過中期借貸便利(MLF)和抵押補充貸款(PSL)以及逆回購增加投放。
現在很多人一看到央行展開逆回購,就認為央行在繼續放水。整體而言,放水還是縮減了。其中,對其它存款性公司債權3月比1月少了1.06萬億,這意味著基礎貨幣減少了。
那M2為什么還在大增呢?
基礎貨幣的增速其實是下降的,從2010年底的18.5萬億元,增加到今年一季度末的30.24萬億元,累計增加了62%;但同期廣義貨幣(M2)余額從72.59萬億元增加到159.96萬億元,累計增加了120%。
為什么M2的增速遠遠大于基礎貨幣的投放速度呢?
主要是銀行主導的貨幣乘數上升。貨幣乘數從2011年9月的3.71上升到今年3月末的5.29,增長了41%,也就是說,央行每投放1塊錢,現在通過銀行信貸擴張派生變成了5.29。
但實際上,這幾年中,實體經濟的資金需求是在縮減的,因為并沒有好的投資項目。貨幣乘數增加,主要是表現為資產泡沫和資金空轉。
為了逃避監管,這幾年銀行表外業務快速擴張,部分資金只在金融系統內部空轉,信托、基金、資管、理財產品等一大堆金融創新,空轉套利。實體僅僅只是載體,投放的這么多錢,大部分都進入了地方政府主導的項目,以及房地產。
比如某工廠以投資某項目的名義,從銀行獲得了一千萬的貸款,但實際上并未投入到生產中去,而是拿去買房了;
比如某企業有一筆貸款到期了,還不上,那就先找機構墊付著,然后再貸款,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負債都是這樣,借新還舊(地方政府債余額從2015年3月的1.16萬億元,在短短的2年內,增加到了11.01萬億元,可見增速多快。);
又比如某企業直接從銀行貸不到款,那就找信托公司,銀行把它做成理財產品后賣給個人獲取資金,然后通過信托的形式貸給企業,企業拿到這錢后,沒地方投資,然后又拿去買另一款收益更高的理財產品,賺取利差……
A銀行存在B銀行里的錢,B銀行存到C銀行,C銀行又存到A銀行,反正同業之間每存一次,都算進了M2。但轉來轉去,都沒有進實體企業,大多不是進了房地產,就是進了政府信用背書的投資項目。
這就說到重點了!
不知道大家是否留意到前幾天出來的一個大新聞——銀監會動真格去杠桿,劍指60萬億的影子銀行。所以,金融監管風暴已經來臨,這幾天銀行股跌慘了。
近期,銀監會文件密集出臺銀行業監管文件,重點打擊各種資金空轉和套利。如果資金空轉、金融機構相互套利的行為得到抑制,在基礎貨幣減少的同時,信貸無疑會收緊,貨幣乘數下降,那就是去杠桿了,利率上升,房價繼續上漲的空間也將被扼殺。所以,各大銀行的房貸放款時間延長了很久,放款額度也大幅縮減。這無疑對房企和房產市場是一記重擊!
本網注明“來源:北美購房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北美購房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北美購房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標簽:突發!外匯管制放松了?釋放信息量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