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復、黎萬強、張良倫,三代中國企業(yè)家眼中的“新商業(yè)”
掃一掃,隨時看
本文轉載自 [創(chuàng)業(yè)最前線] 特約總編輯 | 趙 繼成
三代同臺:歷史是一出沒有結局的戲
荷蘭人彼得·海爾有一句很有名的話,“歷史是一出沒有結局的戲,每個結局都是這出戲的新情節(jié)的開始。”
2005年7月,李開復決議辭掉微軟全球副總裁,加盟谷歌去做夢寐以求的搜索業(yè)務時,做夢也想不到會被昔日對他青睞有加的比爾·蓋茨告上法庭,陷入長達半年的訴訟泥潭。
所幸,李開復最終走出了訴訟陰影,贏得了自由,實現了回到中國做搜索業(yè)務的夢想。
那一年,比李開復小了整整16歲的廣東小伙黎萬強,正在金山軟件公司埋頭做產品開發(fā)。在金山公司近10年的時間里,他參與了金山毒霸、金山詞霸、WPS Office等多個知名軟件項目,是國內最早的人機交互界面設計專家及領軍人物。
2005年的IT男黎萬強一定想不到,5年后會和一個叫雷軍的人一起創(chuàng)辦一家叫小米的公司,并做成中國手機制造業(yè)的領軍公司。
同樣是2005年,出生于四川年僅19歲的張良倫正在讀大學。他外表看起來與其他工科學生沒什么差別,但內心深處卻暗暗種下了一定要創(chuàng)業(yè)的夢想。在校園里,他倒騰各種數碼電子產品賣給同學,賺取差價。
張良倫一定想不到,2014年他創(chuàng)辦的母嬰平臺貝貝網上線后,短短幾個月,月銷售額就突破億元大關,并獲得IDG資本、高榕資本、今日資本、新天域資本、北極光等數億美金的風險投資,他還被投資人徐新稱為“在他身上,仿佛看到了劉強東的影子”。
李開復,黎萬強,張良倫,分別出生于上世紀60、70和80年代,是三代企業(yè)家精神的代表人物。
12月12日,寒冬中的北京,在36氪舉辦的“WISE2017新商業(yè)大會”現場,三代企業(yè)家站在了同一個舞臺,暢談對“新商業(yè)”的看法。
這次交集讓看似并不相干的三個人走到了一起,成為觀察中國商業(yè)變遷和時代精神的窗口。
新商業(yè):從OMO到品牌人格化、重塑邊界
大病初愈的李開復仍然是中國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領域的導師級人物,他在微軟、谷歌和創(chuàng)新工場的工作與投資經歷,他橫跨中美的寬闊視野,都讓他的思想和洞見被中國創(chuàng)業(yè)者們所期待。
李開復這一次將他對新商業(yè)的闡釋放在了OMO上,也就是線上與線下的融合。在他看來,新商業(yè)的未來將因OMO而改變。
“電商之前的時代,整個互聯網只占經濟的百分之幾,到了電商時代可能占了十幾甚至二十,在O2O時代線上的生意影響整體經濟達到30%。”李開復說,“還有70%是純線下的生意,創(chuàng)新工場的觀點就是在未來的10年剩下來的70%會完全線上化,線上線下會打成一體。”
支撐李開復這個判斷的因素主要有四點:一是移動支付的普及,二是線上+線下的流量獲取成為新趨勢,三是真實世界的數據化,四是AI最終將帶來全自動化。在他看來,這四點將最終導致OMO時代的來臨。
曾出版過關于小米的商業(yè)暢銷書《參與感》的黎萬強,2015年年底在小米遭遇被看衰的低谷期重新歸回小米,掌舵小米的品牌營銷。在36氪的大會上,黎萬強對新商業(yè)的理解緊緊圍繞著小米來談。
黎萬強說,如今大家都在提人工智能,會給人一個錯覺:未來的世界越來越冰冷、數據化。而他會從反面來看這個事情,因為大數據,因為人工智能的發(fā)展,一個企業(yè)做產品,做公司的時候,會越來越了解用戶想要什么,跟用戶越來越近。
黎萬強對未來的判斷是,“一個公司要成功,應該要讓他的品牌越來越人格化,越來越有溫度化,要跟用戶越來越近,不要冷冰冰的,應該有相應的顏色,這樣的公司才能夠很好的存在。”
被看做下一個劉強東的80后創(chuàng)業(yè)家張良倫最年輕,卻展現出了年輕一代雄心勃勃的行動力和顛覆性。
在母嬰圈摸爬滾打3年之后,在消費升級和產業(yè)升級的大浪潮下,張良倫帶領貝貝網開始升級,重塑邊界。
張良倫提出貝貝要做“新母嬰”。簡而言之,就是要以貝貝在大數據、運營等多個方面的實力,整合整個母嬰上下游產業(yè)鏈,從購物、育兒、親子、早教等多個方面入手,給母嬰人群一套完整的育兒解決方案。核心仍然是母嬰,但產品和服務的邊界在拓寬。
共識:進托邦+消費和產業(yè)升級+線上線下融合+人格化與心智之爭
美國科技思想家凱文·凱利提出一個很重要的概念:進托邦。
進托邦中的“進”(pro-)來自于“進程”(process)和“進步”(progress)。凱文·凱利認為,反烏托邦和烏托邦都不是我們的歸宿,“進托邦”才是,也就是說我們將永遠處在進步和進程之中。
李開復、黎萬強、張良倫分屬三個不同的年代,年齡依次相差十歲左右,他們所處的行業(yè)和角色也不盡相同,人生閱歷更是有很大差異,但從他們對新商業(yè)的理解上看,依然可以找到明顯的共識。
首先是對進托邦的共識。從他們的發(fā)言中,不難感受到對時代變遷、商業(yè)變化的強烈敏感,這種能力也是一個企業(yè)家必須錘煉的基本功。
李開復反復提到中美創(chuàng)新力的強弱轉換。他說,剛從美國回來,美國人認為今天6億中國人能夠無摩擦的移動支付這件事情,是一個不可相信的巨大的提升。這方面走在了美國的前面,這將為中國新商業(yè)帶來巨大的改變和機會;黎萬強提到了小米在商業(yè)環(huán)境巨變中的浮沉;張良倫認為貝貝網的升級重塑也是因應環(huán)境和自身條件的改變。
消費和產業(yè)升級,在三個企業(yè)家的演講中都能聽到。張良倫說,在物資匱乏的年代,生產什么都有人買;之后物資越來越充沛,開始進入到渠道流量之爭的時代,這個時候更多是因為信息不對稱,產生了大的平臺級的流量公司,線下像沃爾瑪、蘇寧,線上像淘寶;今天,不是物資匱乏或者信息不對稱,整個的競爭升級開始回歸到了人群心智之爭,進入了“我”的時代,所以產品和服務必須隨之升級。
線上線下融合也是三代企業(yè)家的共識。李開復提出OMO是新商業(yè)的未來,線上線下融合將是未來十年的主基調;
黎萬強同樣強調了線上線下融合的重要性。他說,小米在2014、2015年碰到了很大的危機,2014年的時候手機做到了中國第一,突然就往下掉,跌到全國第5了。“小米給大家的印象是生于互聯網,但這幾年我們定了一個目標,未來會在三年內開一千家線下店。”
張良倫也重視全渠道打通。“我們要織一張全渠道的網,不管是APP、小程序、M站,還是其他所有的地方,要織一張無孔不入的網全方位的滲透你的人群,織成你的網,之后再往上就是消費場景。有購物需求的時候可以滿足購物需求,有早教需求的時候可以滿足教育的需求。”
第四點共識就是品牌的人格化和對用戶心智的占領。在李開復暢想的新商業(yè)未來,每個人都是行走的ID,通過人工智能對人臉的識別,商家可以捕捉到每個人的個性化需求,進而與用戶建立關聯。
黎萬強說,一個品牌的崛起,在未來,關鍵詞在于哪里?是人格化。品牌拆開就兩個字:品和牌,二十年前做企業(yè),企業(yè)所談的品牌都是牌。牌子只是告訴你我是做馬桶的,我是做飯館的,這是牌子。但是在今天品越來越重要,品是一個企業(yè)內在的價值觀,文化,品性。
張良倫同樣談到了這一點。他說,用戶越來越相信好友的推薦,這個好友分為兩個層次,一個是親朋好友,另外一個是各種社交媒體上關注的好友,比如KOL、意見領袖,你會發(fā)現處于這樣人群心智之爭時代的時候,個體變得很重要,如何影響這個人群變得非常重要。
三代企業(yè)家三個符號:思想家,行動派,顛覆者
文藝復興時期的哲學家培根有一句名言,“時間是最大的革新家”。
李開復、黎萬強和張良倫的身上雖有強烈的共性,但依然展現出了不同時代企業(yè)家的不同特質。
如果用一個詞概括,60后的李開復更像一個思想家,或者預言者。在經歷了微軟和谷歌的打工生涯后,他創(chuàng)辦創(chuàng)新工場,成為了幫助創(chuàng)業(yè)者成功的創(chuàng)業(yè)導師。他積極地為自己投資的企業(yè)站臺,對接資源,演講,分享所思所想。
70后的黎萬強經歷過金山公司近十年洗禮,以及小米公司從高潮到低谷再到重新站起的過程,他顯得低調,扎實,有情懷。在臺上,他多次強調回歸初心,做時間的朋友,用一個詞概括他可以是“行動派”。
而張良倫,作為80后創(chuàng)業(yè)家中的翹楚,可以說一出手就取得了驚人的成績,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做事果敢,有魄力,有頭腦,擅于打破常規(guī),讓不可能變得可能。從阿里巴巴紅人,到創(chuàng)辦米折網,貝貝網,再到如今拓展邊界做母嬰人群完整解決方案,他身上展現出了年青一代的爆發(fā)力和顛覆精神,我愿意稱他為“顛覆者”。
雖然三個人的符號不盡相同,但都有著德魯克定義的企業(yè)家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都在推動著中國商業(yè)的不斷迭代與進步。
美國歷史學家哈羅德·埃文斯在他的巨著《他們創(chuàng)造了美國》中說,從蒸汽機到搜索引擎,美國兩個世紀以來一代代創(chuàng)新者締造了美國精神,推動了美國進步。
今天的中國同樣需要創(chuàng)新者。
最后送給懷揣夢想的人一段喬布斯參與撰寫的“非同凡想”(Think Different)廣告詞:
向那些瘋狂的家伙們致敬,他們特立獨行,他們桀驁不馴,他們惹事生非,他們格格不入,他們用與眾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他們不喜歡墨守成規(guī),他們也不愿安于現狀。你可以贊美他們,引用他們,反對他們,質疑他們,頌揚或是詆毀他們,但唯獨不能漠視他們……只有那些瘋狂到以為自己能夠改變世界的人,才能真正地改變世界。
本網注明“來源:北美購房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北美購房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北美購房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標簽:李開復、黎萬強、張良倫,三代中國企業(yè)家眼中的“新商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