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全球經濟早知道
掃一掃,隨時看
站在2018的肩膀上回望,過去的一年無疑充滿了驚喜。得益于各國穩定的金融市場秩序、有效的財政政策調控、較低的通脹指數、以及蓬勃的國際貿易,全球經濟發展超過預期,GDP 總量達$79.3萬億。
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2017年的成績都可圈可點。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代表,中國的經濟發展持續穩健,不僅牢牢鎖定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寶座,其年增長更是達到6.9%,發展速度居世界第一。
根據 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World Bank(世界銀行)統計的數據,2018年全球GDP將上升約4%,較去年提高0.3個百分點。雖然未來通脹指數將會緩慢上行,但其數值不會超過市場預期。一旦通脹增速過快,各國央行可能選擇提早介入,通過提高利率的方式進行市場調控。全美排名第一的摩根大通銀行(JP Morgan)表示,2018年全球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衡量通脹的重要指標之一) 將會上漲2.5%。
過去一年的全球市場需求主要圍繞在企業因利潤增加帶動的全球資本支出上漲。供應方面,科技的不斷突破 (如: 無人駕駛汽車、機器人律師、3D打印人體器官) 帶來了生產力的全面振興,許多發達國家的剩余產能都有明顯下降,就業率屢創歷史新高。
美國經濟
毫無疑問,2017年絕對“屬于”美國。且不說川普當選讓世界人民大跌眼鏡,連續數月屏霸各大媒體頭條,就連Paul Krugman 這樣的諾貝兒經濟學也斷言這位不走尋常路的新總統會使股價暴跌,且跌幅之大將使美國難以翻身。
而結果出乎所有人預料。2017年的美股簡直可以用“喜大普奔”來形容。過去12個月,道瓊斯指數(Dow)共4次跨越1000點里程碑,總漲幅達25%,近乎沖破25,000點大關,成為自2013年后表現最好的一年。除了記錄美國30間最大上市公司的道指外,涵蓋面更廣的標準普爾500指數(S&P500) 成績也十分喜人,漲幅達20%。當然,這兩者都沒有鼎鼎大名的“納斯達克”綜合指數驚人,其累計增幅接近30%,位居全球市場前列。
除了振奮人心的三大股指外,美國的就業市場也表現優異。全國失業率降至4%,達“全民就業”水平,創17年來歷史新低。與此同時,政府向貧困家庭發放的食品補助卷數量降至20年來最低水平。消費者信心指數和建商信心的雙料增高不僅成為了房地產市場的助燃劑,也反映了2017年全美經濟的整體向好走向。
對于2018年啟用的最新稅改,市場反應基本與預期吻合。14%的企業所得稅降幅不僅提高了公司的利潤空間,更有望促進海外資本回流。2018年1月4日,道瓊斯指數剛一開盤就跨越25000點大關,足以說明投資者對美國經濟的信心。
聯邦政府表示,今年將會進行4次利率上調,同時延續其“貨幣正;”政策 (如: 縮減國債和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由于該計劃將縮減美國$4000億的資產負債表規模,貨幣總量將會相應減少,美元指數有望上行。長遠來看,美元兌澳元及印度盧比匯率將有所提升,而與歐元、日元匯率則可能走低,其與人民幣的匯率將不會產生劇烈波動。
歐盟經濟
2017年,歐元區經濟增長2.6%,仍處于緩慢復蘇階段。自09年全球金融危機及歐債危機以來,歐洲央行(ECB)就開始實行量化寬松政策(QE)。除了采用負利率外,歐洲央行還效仿美國--通過購買債卷資產刺激貸款,增強市場資金流動性,從而促進經濟發展。
隨著歐元區的經濟好轉和通縮風險的減淡,去年十月,歐洲央行表示將從2018年1月逐步退出“量化寬松”計劃,并將其月度購債金額從600億歐元下調至300億歐元。根據Bloomberg商業周刊的調查,2017年歐元區經濟信心指數達到116,攀升至20年來新高。
此外,作為衡量歐元區經濟增長的另一大指標-制造業PMI指數也順利超過預期,創造了2011以來的最好成績。
雖然經濟學家們紛紛表示對2018年歐元區經濟呈樂觀態度,但我們同樣要意識到,過去一年的歐元區的震蕩的主因并非源于經濟/金融層面,而是地緣政治的不穩定。加泰羅尼亞(Catalonia)脫離西班牙公投、英國在脫歐后與歐盟的談判以及國會下議院大選等諸多事件無不牽扯歐盟各國的經濟神經,其影響會延續至2018年。究竟未來歐洲股市是否會因此受到重創?歐盟各國是否能像美國經濟一樣抵御政治波動?我們還將拭目以待。
本網注明“來源:北美購房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北美購房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北美購房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標簽:經濟, GDP